血色新年:二十条的事实躺平后,国人不得不直面巨大的死亡数据
炎黄综合 次2022-11-12 01:15:52
国家卫健委最新通知将对密切接触者健康检测由「7+3」变「5+3」对疫情防控将产生哪些影响?
罗青(知乎)
从第九版到20条,虽然知道这一天迟早是要来的,但是真到了这一刻,不是如释重负,而是对于未知的恐惧。
无论如何,人总要往前看,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有益的事情,这里谈谈20条之后,我们会遇到什么。
首先,20条不是中间路线,所有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就是放开疫情管控,这里先简单论证下。
20条施行后,病毒的有效再生系数(RT),将远高于1,大概会在3到6之间。最为对比印证,这里引用当前广州的数据的数据:
11月10日,在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,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、新闻发言人张周斌公布多区疫情实时传播指数Rt值。其中,海珠疫情经过连续多天的强化社会面防控措施,Rt值已经降至1.9;荔湾疫情正处在快速发展期,实时传播指数已经由前期的1.1上升到2.6;番禺疫情链条有所延长,波及范围增大,Rt值增至2.5;白云、天河的实时传播指数维持在相对较低的1.3左右。
广州疫情中心海珠区的RT值,对应的防控策略有一定滞后性,对标的是大概一周前的防控标准对应的传播系数。但是一周前,海珠区的也是软封区,该上的防疫武器也都上了大半。
所以可以估计,在执行了20条的一些放松政策后,RT值一定会起飞。
而阳性人数的增长,是指数形式,一个远高于1的RT值,意味着很快阳性数量会到达一个极高数值,这会进入防控的第二阶段。
在第二阶段,由于每日阳性人数达到一定数量,20条中的密接者5+3隔离政策无法实行,密接人员被迫实行居家隔离。这会再次提高病毒传播速度,进而进一步增大每日阳性人数,并导致阳性人员无法进行集中隔离。每日新增阳性数量会指数级别上升,直到这个城市八九成的人被感染产生短期抗体,从而回落。
以上过程不会很长,两三个月就足够走完所有流程,这里引用韩国在今年三月份左右的每日新增阳性数据。
如图可知,韩国在今年三月,差不多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报了30%国民数量的阳性数据,大家要注意以上只是被检测出来的阳性,而实际上,在那一个月前后,估计至少8成以上的国民被感染,也正是高比例的国民被感染,才让阳性新增的曲线降下去。曲线下降证明Rt低于1,而新冠病毒的原始R0数值远大于10,证明韩国在今年上半年的这波病毒大流行中,侥幸未感染国民比例远小于10%,以上说的8成以上国民被感染还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。
当然额外再插一句,韩国这波应得尽得的大流行之后,五个月后,有大概一半的人再次感染,所以不要以为只要扛过了第一波就是胜利。
论证完20条施行后全国阳性人数会剧烈上升,我们谈谈未来的半年,我们会遇到什么。
最直接的,是医疗体系的挤兑。
之前论证过,在病毒高峰期,每日新增阳性人数是个天文数字,以韩国数据作为参照,预估我国在疫情峰值时期,每日新增阳性人数在1000万到2000万。
这个数据背后代表什么呢,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。
我们假使年轻人发烧能够做到自我管理不去医院,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和老人连续发烧了三天,你能忍住不去医院么?
除非是极少数能去私立医院的富豪,以上情况,绝大多数都不会被医院接待,毕竟,在疫情高峰期,这样的人,太多了。
但是一定会有大量这样的就医需求,他必然是要被医院拒绝的,但又会尝试求医,例如堵在医院门口,例如拨打急救电话,这会导致其他非新冠就医需求被挤压。以后的120系统,必然会被大量的新冠就医需求所拖累,导致心梗、脑梗、外伤等真正需要快速响应的就医需求被淹没在大量无效120电话中。
最后,不要相信之前某些群体所说的什么上海几十万新冠没死人这样的事,周边国家过去一年在奥米克戎大流行的数据告诉我们,一定是会有死人的,老年人、慢性病人在第一波浪潮中的死亡人数绝对不可低估,我这里不想说出我心里预估的一个数字。
高危人群感染新冠依旧是一个鬼门关。
在巨大的死亡数据面前,大家要明白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死在医院的,这已经在过去三年在全世界都印证过了。
收拾下心情,讲讲我们该怎么办。
从国家层面,我理解政策上一定会有过渡,但是我希望国家能明白,在奥米克戎可怕的传播能力面前,有限的防疫措施并不能压低曲线。政策一旦走向放开,就需要审时度势地频繁调整。未来的半年大量国民会生活在伤痛和不适应中,大家不会去想是哪些媒体哪些群体哪些官员推动的政策,所有国民只会有挤压的情绪去宣泄,这是一个如滔天洪水的浪潮。在疫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请记住,不要通过防控去阻止就医,阻止奔丧。为了国家的稳定,政府需要在防疫方面迅速转身,至少在防控领域去避免做无用功。医院挤兑是不可抗力,但是谁阻止垂危的病人去医院,谁就要承担责任。
加强医疗资源建设。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、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、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,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。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,增加救治资源。
20条里有提到分级分类诊疗,这是非常有意义的,这能一定程度减少无效就医需求带来的挤兑,这能挽救很多人的命。但是大家也要明白,分级诊疗会极大降低普通国民的就医体验,到了那个时期大家也请多多理解。
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。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,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,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。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,依法依规推进审批。
关于这一点,我知道今年下半年后全国防疫局势变化地非常快,我也不想指责什么之前地疫苗政策过于保守。
但是这块能否快速进入日程,小孩的第三针和老人的第四针的义务接种能否快点开放,而普通人的自费第四针,也希望能迅速开放。
到个人层面,我这里给一些建议
在之后,做好每年几次的疫情高峰期,任何疾病都去不了医院的准备,常用药需要备一些,包括退烧药、消炎药、中成药(按照个人选择)。说句难听而又诚实的话,以后在疫情高峰期得病,就是命不好。
在特殊过渡时期,在财务、行程等方面,请尽量保守。
有疫苗赶紧打疫苗,包括年轻人。这不仅是死不死的问题,疫苗带来的病程缩短病情减轻,能有效帮助降低后遗症的严重程度。(说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,经常打流感疫苗的人患老年痴呆的几率都大幅降低,这是因为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,多少都会对脑部产生不可逆的伤害,只是程度区别)
多看看世界,知道在大流行下全世界都是这个德性,未来你会少难受一点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防疫是一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利益差异巨大的事。我理解过去三年出国旅游行业的灭顶之灾,也理解今年以来由于更频繁的封城导致的娱乐餐饮行业的悲凉,但是我一直相信多余大多数国民来说,之前三年那套防疫之盾,是真的让我们受益的。
只是舆论并不是为了大多数人服务,在过去一年,我坚信,是舆论绑架了防疫。
在一开始,舆论妖魔化核酸检测,这绑住了我们早发现这个武器。
再之后,舆论开始系统化鼓吹某些专家建议的阳性居家隔离,这绑住了我们早隔离这个武器。
当防疫手段被捆住后,广大国民直面更多的封城,而即使在封城时,很多人由于坚信“这就是个感冒”,去破坏防疫秩序,这让封城变得无休无止。
直到这一天,终究到来。
这场劫难中个人特别无奈,这病毒防不胜防个体感觉特别无能为力,这场群体灾难中,个体被裹挟着前行。
关注国家命运的人,向前看吧。
发布于 2022-11-11 19:44
我们一分钱也不挣,和你的转发一样,全志愿,都在努力捍卫新中国
http://m.womenjia.org/z/202211/2421.html
本文话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