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消费高福利: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外的另一种可能性
文佳筠 次2015-01-28 22:13:50
** 转变消费——生活方式的迫切性
改变现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,是人类刻不容缓的任务,人们对此的怀疑已经越来越少了。在这里,我仅仅从地球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个角度再明确强调一下。
参见《米国欧洲生活方式罪责深重不可持续》,要点:从全球来讲,把饼做大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——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地球的负荷25%,我们早已不再依靠自然的“利息”生存,而是在消耗大自然的“本金”。超载最严重的,是科技发达,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高收入国家。尤其是美国,由于历史上的殖民抢占了印第安人的北美大陆,资源丰富,但却仍然超载100%以上。美国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5%,从生物承载力来说,占有全球资源的12%,但却消耗了25%。
参见《让个人和社会一起参与简单生活运动》。
** “低消费、高福利”——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
低消费,并不意味着低生活水平。高福利是弥补之道。其实,生活不仅仅是消费。人类有很多需求,决不是消费能够代替或解决的。
现在,金融危机一来,为了拉动市场需求,各地纷纷组织家电下乡。农民真正需要什么呢?十几亿人呆坐在一个大盒子面前,看着同样的节目,这种“现代性”的可取之处到底有多少呢?
湖北三农学者贺雪峰教授几年前就提出,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要建设一种“低消费、高福利”的不同于消费主义文化的生活方式,也就是要建设一种不用金钱作为生活价值主要衡量标准,却可以提高农民满意度的生活方式。
他的研究团队,在湖北几个村帮助农民建立老年人协会,每人每天只投入平均一毛钱,就极大地增进了农村老年人之间的交往,提高了农村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。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提供了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的空间,使中青年人看得见未来的希望,从而降低了生活的贴现率,提高了合作的可能性。同时,中老年妇女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组织,如腰鼓队、健美操队,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情趣,而且使农村妇女有了生活的主体性,增加了村庄的社会资本。所有这些,都不是彩电冰箱之类的家电能够取代的。
毛泽东时代有人民体育、人民教育、大众文化和大众医疗的说法。农村改革,是伴随着“我们的家乡,在希望的田野上”的歌声开始的。可是,将近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,尽管农民有了电扇电视之类,农村却越来越成为让年轻人无所留恋的空心村。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?我们应该如何重建希望的田野?这几年政府大力重建农村合作医疗,大力投资农村基本教育,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曙光。何慧丽、贺雪峰们的实践,对进一步深化新农村建设有相当的启发意义。
贺雪峰教授提出的低消费高福利的发展之路,不仅是中国农村的急需,也是全世界包括西方在内的急需。
资本和消费主义主导的逻辑,阻碍着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的产生与普及。以人为本,还是以钱为本,这是摆在中国政府、中国社会、中国民众面前的选择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就必须实现从生产到生活到社会关系的全面转型。一个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,不可能与一个忽视社会公正、两极分化的社会共存;节能减排的生产模式,无法与住大房开大车的消费方式共存。诸种方面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,离开了它们的全面发展,和谐社会、生态文明将劳而无功。在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都愈演愈烈的今天,探索一条低消费高福利的发展之路,是中国和全世界的急需。